【任務一文明多元】
【任務二文明延續(xù)】
世界最早的四大古代文明中,唯有由華文而保持了發(fā)展的連續(xù)性,并在當代再次復興。古埃及文明,自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占領后,中經(jīng)希臘人的托勒密王朝、羅馬人和拜占 庭的統(tǒng)治,原有文明漸失底色,至公元7世紀被阿拉伯——伊斯蘭文明完全取代。古代兩 河流域文明終結(jié)于公元前538年新巴比倫王國滅亡,進而波斯文明、希臘化文明在這里先 后登場,其后該地長期成為西方羅馬文明與東方安息文明較量場所,至公元8世紀終被阿拉伯-伊斯蘭文明替代。印度文明在三千多年間其地不時有外族侵擾甚至入主,印度文明只能說是斷斷續(xù)續(xù)地發(fā)展、零零星星地存在。
——劉景華《世界歷史上文明興衰之思考》
【任務三文明發(fā)展】
西方文明始自公元5世紀歐洲文明發(fā)端。歐洲文明形成中獲得三方面的元素滋養(yǎng):日耳曼元素是其根基,基督教元素是其靈魂,羅馬元素是其生長土壤。16世紀 歐洲文明基本定型,在17-19世紀漸趨成熟,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精神價值觀念和行為體系。它以人文主義為出發(fā)點,以理性和科學為核心,重視個體發(fā)展,強調(diào)個體 本位,強調(diào)人對自然的斗爭。在發(fā)展過程中培育了一些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,即自由、自治、民主、法治、科學、進取、奮斗等。也形成了一些特有的觀念,即個人主義、冒險、擴張、征服、功利計值、金錢崇拜等,這些觀念對歐洲的崛起作用不小,但多是以犧牲他者利益為代價的,承載的負面能量太多。歐洲文明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維模式,如思維精細化、個體化、絕對化(非黑即白、非敵即友)等。總之,西歐的個體本位等觀念有利于調(diào)動和刺激個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,但不利于社會和諧,易于引發(fā)社會分化和社會沖突。
――劉景華《世界歷史上文明興衰之思考》
A.古埃及、古代兩河流域、印度文明沒有保存至今,均被外來文明取代。
B.相比古埃及、古代兩河流域、印度文明,中華文明沒有宗教色彩。